1月30日,日本媒體報道稱“華為公司正在要求供應商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中國”,以應對可能到來的技術封鎖。那些被要求搬遷的廠商包括臺積電、日月光等我國臺灣地區半導體巨頭。如果這一訊息是真的,中國晶片產業鏈的獨立自主將向前邁進一大步。

華為合作伙伴大會
但是,對於這條新聞,重器君是保持高度懷疑的,可能是日本看華為的麻煩還不夠大,想火上澆油把華為架起來烤。
過去我國的整機廠商面臨“缺芯少屏”的窘境,如今隨著京東方、天馬等面板廠商的崛起,我們已經克服了“少屏”問題,目前制約我們的只要“缺芯”了。
但是,晶片代工不同於其它代工,它是一個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本密集型產業,世界上能生產14奈米及以下的先進製程晶片的只有臺積電、三星、英特爾和中芯國際等寥寥幾家而已,一個巴掌都能數的出來。

目前只有臺積電能量產7奈米晶片
其中臺積電是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全球市佔率在一般以上,目前臺積電更是唯一能量產真正的7奈米晶片的廠商。高通的驍龍系列、蘋果的A系列以及華為的麒麟系列等高階晶片訂單幾乎都由臺積電吃下。
像富士康這樣的低端代工廠需要滿世界求爺爺告奶奶的拉業務,而臺積電只需要坐在家裡自然有人求著它代工,至於給不給代工還得看它的臉色,想要有限拿到最先進製程晶片就得交更多的錢了。所以,重器君很懷疑華為真的有那個能力要求臺積電將最先進生產線搬到大陸來嗎?這並不是重器君潑華為的冷水,今天這個局面也不怪華為,我們不能要求華為解決所有問題。

蒼老的任正非
事實上,臺積電在大陸早就設廠了,只不過由於臺灣地區的技術限制,它只能在大陸建立N-2帶生產線。也就是說,如果臺積電現在只能生產5奈米晶片,那麼它在大陸的生產線最高不能低於10奈米。在目前智慧手機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手機賣地好不好極吃CPU線寬這個噱頭,沒有最新型CPU,其它亮點再多也是白搭。
如果臺積電不將最先進的晶片生產線搬過來,就算搬一堆封裝、測試廠過來也沒用,該被掐脖子還是被掐脖子。更何況,我們的IC設計、封裝、測試也並不差。
而且臺積電70%的股份都在西方廠商手中,它只是西方半導體產業鏈上的一環,照樣需要向阿斯麥採購光刻機。就算它真的搬了過來,誰知道阿斯麥賣的光刻機上有沒有裝後門,臺積電再遭受一次像2018年8月份那樣的全線停產的病毒感染也不是不可能。

中科院光電所人員操作超分辨光刻裝置
可以說,在我們自己產業鏈完善之前,如果別人鐵了心要圍堵你,無論生產線在哪,也逃不過此劫。日本媒體這個時候爆出“華為要求供應商將生產線搬到中國”這個訊息用心是非常險惡的,無異於把華為架在火上烤。
當然了,上面只是重器君的個人看法,也許華為真的能夠解決上述問題,前提是我們已經完全搞定了光刻機。